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 >> 政务动态 >> 热点关注 >> 文章正文

希望从这里点燃 ——柳林县石西乡上庄村精准扶贫录

来源:吕梁政府网 | 发布时间:2018-1-22 7:49:57 字体:[      ]

  黄河涛涛,日夜奔流不息;河风朔朔,穿越千年万年。
  上庄,黄河东岸的一个小村庄,跟黄土高原上的其它村庄一样,偏僻、落后,充满原始古老的气息。改革的春风,没有给这个村庄留下太多的痕迹。这里的土地,似乎还在沉眠未醒。
  精准扶贫,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词。它打破了扶贫工作的“理论瓶颈”,着力解决了“扶持谁”、“谁来扶”、“怎么扶”的问题,将长期扶贫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思考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,为扶贫攻坚找到了新的出路。
  一切都是为了贫困群众
  2016年,一场春雨过后,村头的几树梨花开了,上庄村沉寂多年的土地,忽然开始苏醒。
  县领导来了,扶贫工作队来了,乡镇包村干部来了,县委选拔的驻村第一书记来了。小小山村,一下子沸腾起来!
  所有人聚在一起,怀揣着同样的梦想,肩负着同样的使命,谈论着同一个话题:向贫困宣战!让上庄村的贫困户彻底告别贫困,昂首迈步在小康建设的路上!
  走访每一个农户,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,详尽了解生产生活状况。扶贫的战场,从来没有前方、后方。地头、田间,炕头、树底,甚至一起散步闲谈,吃饭拉家常,都是他们深入了解贫困户的绝好机会。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打开心扉,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擦出火花,与广大贫困户结成命运共同体,为他们战胜贫困树立坚强的信心。党群两双久违的大手,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:战胜贫困,我们一起努力!
  调查、整理、汇总,很快便摸清了实情。全村共有359户,1070人,贫困户就有131户,涉及362人,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还要多。而村级经济,几乎是“零”,依靠村级自救,要脱贫根本不可能。村里房舍破败不堪,田间道路不通,通村公路坑洼不平,人畜饮水靠人力去深沟挑,学校也撤并,暮霭笼罩的村庄,显得死气沉沉。
  这样的家底,这样的贫困基础,着实让所有帮扶的人捏了一把汗。
  扶贫工作队多少次挑灯夜战,多少次会议讨论,方案改了又改,有时干脆推倒重来。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信念:一定要找准切入点,精准发力,确保每一个思路都能落地生根,每一个举措都能取得实效!
  一份蓝图绘就了。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。
  全民动员向贫困宣战
  立足村情实际,他们将沿黄线交通运输的“区位”,黄河提灌工程近水的“优势”,1800亩枣林、400亩河滩地的“家底”,以及石西瓜菜品牌的“效应”,对脱贫强烈渴望的激昂的“民情”,充分结合起来,确立了“经济林提质增效、滩涂地特色瓜菜、农企合作带动、劳力转移就业、拓宽融资创业、人财物精准帮扶、美丽乡村建设”七位一体的脱贫总体思路,为上庄村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美、生活富足的小康社会蓝图。
  决战决胜的命令一经下达,战斗即刻打响,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,拉开了帷幕。上庄,成为脱贫攻坚主战场。
  支部是堡垒。支部在,阵地即在。刘喜照,一个高中毕业的返乡青年,在上庄村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,临危受命,担任村支部书记。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,终于使村支部成为星级支部。他亲自挂帅,靠前指挥,处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最前沿,带领班子成员,利用会议室、广播站、读报栏、房墙、梯田,将党的惠民政策、脱贫攻坚号召深入宣传到户到人,激发干群内生动力,牢牢占据了思想高地。
  党员是核心。全村23名党员,人人和贫困户结对,人人肩上有担子,身上有责任。结成一条绳,拧成一股劲,合力一旦形成,产生的能量难以置信。
  第一书记是主心骨。外表瘦弱文静的刘丽琴,却有一颗火热滚烫的心。她干起事来风风火火,坐炕头,进地头,踏着老牛的脚印,扛过老农的锄把。每当工作遇到困难,她积极跑部门联系协商,有时也大胆拍板。她,就像迷雾中的一盏航灯,指引着上庄村扶贫工作朝着既定目标勇敢前行......
  驻村工作队是保障。他们充分发挥部门优势,为上庄村投入资金,联系企业,组合市场,拓宽就业、创业渠道,使上庄村人看到了希望的召唤。

  加入收藏   关闭本页   打印本页
?